在福鼎,说起白茶,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段白茶的传说,每个人都说“白茶存老了能当药”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跟白茶有点关联。若是怀着钩沉之心或追忆之情来翻看福鼎白茶,便会发现它的历史,近到不过近十年才迅速发展,远到可追溯到上古时代。下面茶叶百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福鼎白茶的历史起源,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福鼎白茶的历史起源
清乾隆四年(1739年),由霞浦县划出望海、育仁、遥香、廉江四里设置福鼎县,属福宁府。但太姥山的蓝姑娘用茶救下麻疹患儿的传说已流传千年。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,蓝姑“制茶”运用的方法自然是生晒。这种生晒的茶叶被当地人认为是白茶的雏形。
对于白茶的起源,茶界存在不同的观点。茶按制作工艺划分为六大类是20世纪中期的事,在此之前的史书上出现的“白茶”是否为现今的白茶,无法确定。在福鼎,被援引最多的版本是“白茶”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《茶经》七之事中,陆羽引摘《永嘉图经》:“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。”《永嘉图经》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,已经失传。茶学家陈椽在《茶业通史》中指出:永嘉县东三百里是海,是南三百里之乡,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(唐为长溪县辖区),系白茶原产地。
另一个美丽的误会便是“宋徽宗爱白茶“,这个误会源于宋徽宗在《大观茶论》中关于白茶的叙述。其实这里的白茶并非当今的白茶,而是自然白化(变异)的茶叶,如安吉白茶、宁波白茶、天目湖白茶等,都是名为”白茶“的绿茶。最早记述白茶制法的是明代田艺蘅《煮泉小品》:“芽茶以火作者为次,生晒者为上……”,指出日光生晒的芽茶最佳。在明嘉靖版《福宁州志》卷三《贡办·常贡》载:“芽茶八十四斤十二两,价银十三两二钱二分一厘;叶茶六十一斤十一两,价银一两四钱七分九厘。”当时芽茶和叶茶的价格已经区别开来。
福鼎磻溪仙蒲村居于蒲宁古道经过的深山,僻静幽远。是以林氏宗族为主的家族聚落。村子的唯一外姓人不是外地嫁进来的媳妇,就是入赘的女婿(村子内有一座修建于清光绪5年的官氏小祠堂,就是罕见的专门为姓官的赘婿修建)仙蒲林氏渊源久远,开村于南宋孝宗年间。从霞浦仙游两地迁入,为不忘故土祖地故名仙蒲。据嘉庆六年仙蒲林氏《重修宗谱叙》载:“唐咸通中,金州刺史林嵩公居赤岸(在今霞浦),厥后子姓繁衍散处诸乡,所以宁郡之有林氏,自此始地。武宗仙蒲林氏起于京一公,宋孝宗乾道八年(1172)壬辰,由赤岸迁于仙蒲东洋”林嵩是唐代福建最早中进士者之一,曾在福鼎草堂山和霞浦杨家溪或辟书院读书,或开草堂隐居,成为仙蒲林氏的源头。
林仲节是仙蒲第一个中进士的名人,其族人称之为月廉公。在《仙蒲林氏族谱卷之五·外传》记载林仲节的生平,说他“少聪慧,一览成诵。”元至治年间(1321),他考中浙江省解元。当时在福建人中去参加科考,他是唯独入选者,因此,曾有传言:“福建若无林某某,满船空载月明归。”说的就是林仲节为福建考生争了一口气。
仙蒲以佛道信仰,忠孝礼义,宗法祠堂等乡村自治规范原则平静地存续了近千年(由于地处偏隅,估计躲过了历次的战乱,唯一的忧患可能就是自然灾祸,山中盗匪和瘟疫了。)林氏宗谱扉页就印有宋仁宗皇帝御笔朱红手迹“忠孝”二字。据其宗谱记载,嘉祐元年(1056),金紫光禄大夫、侍郎御史林悦曾乞归回乡祭扫祖坟,仁宗问他,你作为乡殷少师(即商比干)的苗裔,家乘可得见乎?林悦随即把身上的宗谱敬奉给仁宗。仁宗帝阅谱数日后,御笔题写“忠孝”两字于谱首,同时赐诗二章,表示对林氏宗风的赞赏。一代理学大家朱熹于宋淳熙元年(1174)五月朔日题写“长山世谱”,后又有“轩辕子孙”和“三仁世泽”等手迹。这就是林氏中的历代帝王名贤题谱秩事。
月溪公林仲茂,即进士林仲节胞弟,是传承传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。在家谱外传中也有记录林仲茂的生平,说他“性至孝,少与月廉公同学,稍长见其父母勤劳,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,及月廉公登仕版,公则教事双亲,经营物产”。其后裔秉承家训,或“性纯厚,善事双亲,笃于友”,或“待人忠厚,用能孝养”。成为一乡之巨望。所旌其的牌匾“稀龄懋德”、“阃德凝床”至今尚存。
茶,发源于山野,从为民“解渴、解毒”所用到被赋予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,从权贵阶层的产物到改变东西方政治格局,政治和贸易推动着茶叶的发展。明清两代实行海禁,但福鼎沙埕港和秦屿港地理位置特殊,海上交通便利,是当时沿海通番贸易的走私港口之一。据清朱正元的《穗建沿海图说》统计,“北起福鼎,南迄诏安,共31个口岸的商船寥寥无几,但沙埕港的商船还有1000艘,仅次于厦门港的1230艘,居第二位。”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,鸦片战争以《南京条约》的签订落幕,福州正式开放。但开放之初,福建的进出口货物仍需由广州十三行代理出口。清咸丰元年(1851年),太平天国运动爆发,清政府被迫开放海禁,闽东茶叶才得以直接从福州出口。
福鼎白茶素有“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”的说法,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,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,早期仙蒲村人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,那时候的白茶主要用于祭祀和治病,村里人平常有个头疼脑热,都以白茶为药,久而久之才渐渐成为村里老少皆宜的口粮茶!